正在这时老管家提着灯笼走了过来,躬身站在银萍的寝室门口,恭敬地向老财主问还有啥事情吩咐,老财主对他没好气儿地说道:“把那个医生赶快用马车送回县城!赏他几块儿铜板不冤他白跑一趟。”
“老爷……小姐的肚疼不看啦?”
老财主狠狠甩打着瓜皮小帽语无伦次地叫道:“看、看……看个屁!都成一锅粥啦!”
老管家平时很少见到老财主发火,今天咋发这么大的火儿哇?他感到甚是奇怪,就悄悄向屋里瞄了一眼,他看到“书呆子”像被逮住的一贼抖索着站在那里,老管家轻轻“哦”了一声也不便多说什么,就乖乖地提着灯笼去打发那位西医先生了。
老管家走了以后,王大财主瞪着圆眼质问银萍:“你刚才说什么……选的女婿?”王大财主气得头皮发红,把瓜皮小帽一下摔在了桌子上,“你……你……你胆子真不小!竟敢私定终身?!”
“您老人家别生气哦……”银萍走到老爹的跟前,拉着大财主的胳膊撒起娇来,摇了几摇晃了几晃,嬉笑了几声,“您女儿的终身本来应该由您来定,可您大事儿小事儿一直忙着没空儿给俺定这事儿,您常说男大当婚、女大当嫁,俺都十七岁啦,村里像我一般大的姑娘有的都出嫁啦,俺……俺替您老人家选择一个女婿有啥不好?”
王大财主继续发火儿道:“你怎能与村里穷人家的姑娘比?咱王家是有身份的高贵人家,你十七岁在老父的眼里还算小姑娘,你看看县城富贵的大户人家的小姐,哪有十七岁就出嫁的?不都是等完成了高级学业,有了上流社会的知识身份才择优婚配的吗?!”
银萍嬉笑着辩解道:“小女选定一个女婿也并非立即要嫁人哇!等几年小女完成了高级学业,何时结婚还不是您老人家说了算吗?!即便再晚几年结婚小女也毫无怨言。”
银萍说得老财主有点儿理屈词穷,他急躁中显得有点儿无奈,拍拍脑门儿想了想又气鼓鼓地说道:“婚姻是大事啊!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不能违背的规矩呀!哪能不经父母过目、不聘媒人就私自订婚的?!若外人知晓岂不耻笑?!”
银萍仍嬉笑着点头说道:“您老人家说得很有道理,今天就是特意把小女选择的女婿约来请您过目的,您过目定下后再聘个媒人走个过程不就得啦!”
银萍说得大财主卸去了一半气恼,老财主“嗨”地又叹了一口长气儿,拉了一把椅子坐了下来。他扭脸无奈地仔细端详了一会儿像木头人儿一样的“书呆子”,向银萍说道:“看样子这后生是薛风筝的公子吧?”
银萍笑吟吟地点了点头儿,随即嗯嗯了两声。
“薛风筝”是“书呆子”老爹的外号儿。“书呆子”的父亲有一手糊风筝的手艺,平时农闲的时候,“书呆子”的父亲就糊一些风筝拿到街市上去卖几个小钱儿,久而久之,“书呆子”姓薛的老爹就有了一个“薛风筝”的称号;久而久之,人们就把“书呆子”老爹的大名儿给忘啦,都知道他姓薛,究竟大名儿叫啥,还真的想上一会儿才能叫得出来;多数时候人们懒得去想,就见面直呼“薛风筝”,“书呆子”的老爹也愉快地答应。时间一长,“书呆子”竟把自己老爹的真实大名儿也给忘记了。一次学堂老师有事儿让学生填写家长的名字,“书呆子”竟然在表格父亲一栏里写上“薛风筝”三个字;老师看到“书呆子”写的其父的名字觉得有点儿古怪,就问“书呆子”:“你父亲真是这个名字吗?”“书呆子”吭吭哧哧挠了半天脑袋,才想起了老爹的真实大名儿——薛来祥。老师逗趣地问道:“薛来祥是你父亲,那薛风筝是谁?”“书呆子”“嘿嘿嘿”憨笑了笑:“都是俺爹。”老师又逗趣地问道:“都是亲爹吗?”“书呆子”一本正经地说道:“没得假。”逗得老师与同学们哈哈大笑了一阵儿。
“书呆子”的老爹姓薛、自然“书呆子”也姓薛,“书呆子”的学名儿叫“薛勤读”。
“薛勤读”这个名字是他八岁上学时老师给他起的,上学前他只有他的老娘给他起的奶名儿。
老师为了给他起学名儿颇费了一番功夫,想给他起一个与读书学习有关的雅致名字儿,就在书斋查阅了一番有关读书学习的典籍,看到大宋皇帝赵恒有段鼓励读书的话很是欣赏:“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种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男儿若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老师就借用了这段话最后的一句“六经勤向窗前读”的意思,为他起了“薛勤读”的学名儿。这个名字儿直白好理解,他也深知老师的用意。
老师自从给他起了“薛勤读”这个学名儿,并告诉他这个名字儿的来源出处,他就用心啃起了书本,梦想用勤奋读书来改变家庭的贫穷,改变自己穷小子的可怜命运。他在学堂的同学里他读书最用功最勤奋,学习成绩在同级别一直名列前茅;不但如此,课外的闲书他也读了不少,脑子里装了不少学问。但奇怪的是,他读书越多显得越蠢,一遇到社会实际的事情,他的书本知识就排不上了用场。人们经常看到他呆头呆脑地腋下夹着发黄的书籍,一只手里提着瓶子、另一只手里掿着几枚小铜钱到街市上为家里买酱醋之类,好几次都是卖酱醋的掌柜给他打了酱醋问他要钱,他竟不清楚铜钱装在了哪里,慌乱地翻遍了全身,急得快要哭出声儿来,还是没有找到;最后卖酱醋的掌柜提醒道:“你这左手里拿着的是啥?”他才恍然大悟地伸开手掌,露出那几枚薄薄的铜币。卖酱醋的掌柜往往调侃他一声:“你真是个书呆子!”
“老爷……小姐的肚疼不看啦?”
老财主狠狠甩打着瓜皮小帽语无伦次地叫道:“看、看……看个屁!都成一锅粥啦!”
老管家平时很少见到老财主发火,今天咋发这么大的火儿哇?他感到甚是奇怪,就悄悄向屋里瞄了一眼,他看到“书呆子”像被逮住的一贼抖索着站在那里,老管家轻轻“哦”了一声也不便多说什么,就乖乖地提着灯笼去打发那位西医先生了。
老管家走了以后,王大财主瞪着圆眼质问银萍:“你刚才说什么……选的女婿?”王大财主气得头皮发红,把瓜皮小帽一下摔在了桌子上,“你……你……你胆子真不小!竟敢私定终身?!”
“您老人家别生气哦……”银萍走到老爹的跟前,拉着大财主的胳膊撒起娇来,摇了几摇晃了几晃,嬉笑了几声,“您女儿的终身本来应该由您来定,可您大事儿小事儿一直忙着没空儿给俺定这事儿,您常说男大当婚、女大当嫁,俺都十七岁啦,村里像我一般大的姑娘有的都出嫁啦,俺……俺替您老人家选择一个女婿有啥不好?”
王大财主继续发火儿道:“你怎能与村里穷人家的姑娘比?咱王家是有身份的高贵人家,你十七岁在老父的眼里还算小姑娘,你看看县城富贵的大户人家的小姐,哪有十七岁就出嫁的?不都是等完成了高级学业,有了上流社会的知识身份才择优婚配的吗?!”
银萍嬉笑着辩解道:“小女选定一个女婿也并非立即要嫁人哇!等几年小女完成了高级学业,何时结婚还不是您老人家说了算吗?!即便再晚几年结婚小女也毫无怨言。”
银萍说得老财主有点儿理屈词穷,他急躁中显得有点儿无奈,拍拍脑门儿想了想又气鼓鼓地说道:“婚姻是大事啊!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不能违背的规矩呀!哪能不经父母过目、不聘媒人就私自订婚的?!若外人知晓岂不耻笑?!”
银萍仍嬉笑着点头说道:“您老人家说得很有道理,今天就是特意把小女选择的女婿约来请您过目的,您过目定下后再聘个媒人走个过程不就得啦!”
银萍说得大财主卸去了一半气恼,老财主“嗨”地又叹了一口长气儿,拉了一把椅子坐了下来。他扭脸无奈地仔细端详了一会儿像木头人儿一样的“书呆子”,向银萍说道:“看样子这后生是薛风筝的公子吧?”
银萍笑吟吟地点了点头儿,随即嗯嗯了两声。
“薛风筝”是“书呆子”老爹的外号儿。“书呆子”的父亲有一手糊风筝的手艺,平时农闲的时候,“书呆子”的父亲就糊一些风筝拿到街市上去卖几个小钱儿,久而久之,“书呆子”姓薛的老爹就有了一个“薛风筝”的称号;久而久之,人们就把“书呆子”老爹的大名儿给忘啦,都知道他姓薛,究竟大名儿叫啥,还真的想上一会儿才能叫得出来;多数时候人们懒得去想,就见面直呼“薛风筝”,“书呆子”的老爹也愉快地答应。时间一长,“书呆子”竟把自己老爹的真实大名儿也给忘记了。一次学堂老师有事儿让学生填写家长的名字,“书呆子”竟然在表格父亲一栏里写上“薛风筝”三个字;老师看到“书呆子”写的其父的名字觉得有点儿古怪,就问“书呆子”:“你父亲真是这个名字吗?”“书呆子”吭吭哧哧挠了半天脑袋,才想起了老爹的真实大名儿——薛来祥。老师逗趣地问道:“薛来祥是你父亲,那薛风筝是谁?”“书呆子”“嘿嘿嘿”憨笑了笑:“都是俺爹。”老师又逗趣地问道:“都是亲爹吗?”“书呆子”一本正经地说道:“没得假。”逗得老师与同学们哈哈大笑了一阵儿。
“书呆子”的老爹姓薛、自然“书呆子”也姓薛,“书呆子”的学名儿叫“薛勤读”。
“薛勤读”这个名字是他八岁上学时老师给他起的,上学前他只有他的老娘给他起的奶名儿。
老师为了给他起学名儿颇费了一番功夫,想给他起一个与读书学习有关的雅致名字儿,就在书斋查阅了一番有关读书学习的典籍,看到大宋皇帝赵恒有段鼓励读书的话很是欣赏:“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种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男儿若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老师就借用了这段话最后的一句“六经勤向窗前读”的意思,为他起了“薛勤读”的学名儿。这个名字儿直白好理解,他也深知老师的用意。
老师自从给他起了“薛勤读”这个学名儿,并告诉他这个名字儿的来源出处,他就用心啃起了书本,梦想用勤奋读书来改变家庭的贫穷,改变自己穷小子的可怜命运。他在学堂的同学里他读书最用功最勤奋,学习成绩在同级别一直名列前茅;不但如此,课外的闲书他也读了不少,脑子里装了不少学问。但奇怪的是,他读书越多显得越蠢,一遇到社会实际的事情,他的书本知识就排不上了用场。人们经常看到他呆头呆脑地腋下夹着发黄的书籍,一只手里提着瓶子、另一只手里掿着几枚小铜钱到街市上为家里买酱醋之类,好几次都是卖酱醋的掌柜给他打了酱醋问他要钱,他竟不清楚铜钱装在了哪里,慌乱地翻遍了全身,急得快要哭出声儿来,还是没有找到;最后卖酱醋的掌柜提醒道:“你这左手里拿着的是啥?”他才恍然大悟地伸开手掌,露出那几枚薄薄的铜币。卖酱醋的掌柜往往调侃他一声:“你真是个书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