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战的凶险之处他自然清楚,当年在风雪严寒之中,近万突厥人已是强弩之末,在临到天明时他派军突袭,突厥人自然是被打蒙了,可他派出去的五百兵卒也是损伤大半儿。

    这就是夜战,残酷而又危险至极,很难想象演义里面将趁夜偷袭当成家常便饭的情景

    所以,这个时候他发下的军令不是趁乱进攻,而是点燃火把,谨守营盘,让敌军无隙可乘。

    大军主帅的决定明智不明智,看的其实是结果。

    唐军营地四周的黑暗之中,陆续亮起火把,从天空望下去,景象非常壮观。

    实际上,这也确实是晋地战事当中,能排进前几位的一场大战,数十万人在并州南部的山川旷野之中纠缠往来,尔虞我诈之间,抛洒了无数的鲜血,终于在这个晚上有了一个结果。

    徐世勣派出来的几队人很快被陆续带到了李破面前。

    徐世勣的大名,李破自然晓得,只是他对这些在河南杀的六亲不认的家伙没什么好感,像是李密,王世充之辈,其实早早就上了他的黑名单。

    在打算起兵南下的时候,你要问他最想拿谁来开刀,李渊其实要排在后面,他最想弄死的其实就是王世充,李密,和河北的那些草头王们。

    别提什么门阀或是义军,在他看来这些不管不顾,杀的遍地白骨的家伙,都挺该死的,所以,罗艺和宋金刚之流在别人面前或许有着很大的价值,可在他面前却没什么活路可言,轻描淡写间便已人头落地。

    徐世勣李破琢磨了一下,按照现在的情形,把徐世勣等人围歼在汾水河畔,也许只是他一句话的事情,和之前杀罗艺,宋金刚,或者是刘武周等人并无不同,名人效应在他这里行不通。

    唯一能让他杀心稍止的恐怕不是徐世勣的名声或是其人的才能,只在于一个对待降人的姿态上。

    根本不用想,起兵南下之后他会遇到各色各样的降人,徐世勣不是第一个,也绝对不会是最后一个。

    他要怎么处置那些他厌恶的人?是兼收并蓄还是一路杀过去?

    这个时候,人才的考量其实都被他放在了后面,如何招降纳叛,又该怎么对待这些降人,才是他考虑的重点。

    其实不用怎么去深思熟虑,一个隐约已经在困扰着他的问题就凸显了出来,随着地盘的扩大,他需要越来越多的人来辅助。

    在这个层面上看,张伦和徐世勣没什么区别,症结所在其实不是杀于不杀,而是如何甄别运用这些人才,让他们能尽心尽力的为他出谋划策,领兵征伐,而非是像他们之前一样,将忠诚两个字给就饭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