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的不说,战场上作战的士卒看到鸟铳上“工部”字样,至少要把火药减少一半才敢发铳,否则便会三天两头的炸膛。谁手里能拿到一支私铸的火铳,那简直跟过年似的。

    虽然大明在商业、税收、官吏、科举等诸多方面也急需改革,但兵部和工部对国家的影响最为严重,是以朱琳渼首先便是要对这两个部门动手。

    在这二者还未完全理顺之前,他便先让两个尚书衔空着。换句话说,便是由他自己临时兼任,这样在进行重大调整时效率才能更高一些。

    也正可趁此机会将杨廷麟这个不熟悉军事的兵部尚书换个适合他的位置。朱琳渼考虑到他对江西战局最大的贡献便是筹措了不少粮饷,当是对此道极为熟悉,便干脆调他去管户部。

    那吕大人又接道:“诶,对了,诸位可知此次升迁的工部侍郎宋应星和工部郎中方以智是何来历?”

    他身旁有位在礼部任事的官员道:“我记得这方以智乃是崇祯十三年的庶吉士,任过翰林院检讨。至于宋应星……好像只是名举子。”

    翰林院检讨仅是七品官,至于宋应星这举人出身就更是难入这些朝廷大员的法眼了,一时间几人皆在摇头,以为这仅是辅政王任用心腹私人罢了。

    “还有新安插进我们礼部的那个郎中徐尔路,以前不过是个八品的工部司务。至于新设的宣部郎中和主事等人,叫什么来着?据说以前都是地方上的八品小员而已……”

    “嗨,这便是跟对了人。如今辅政王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提拔些自己人有甚奇怪。好在吏部、户部、礼部、刑部主官皆是朝中清流,便是宣部不也交由路阁部执掌?

    “看来这辅政王殿下初掌朝权,还得依仗原来的这班朝臣,他自己的人却也未得太多要职。”

    礼部、工部向来没什么大权,新立的宣部在他们眼里不过是带班唱戏的,故而算起来朱琳渼的人还真都未掌要职。

    不过等朱琳渼的《大明发展纲要》完全实施下来,他们定会目瞪口呆,这些他们原本认为无足轻重的职位才是真正的炙手可热!

    而这些人都很默契地没有谈及此次进封的大量军职。例如新晋副将,破虏营统领甄真和龙卫军营总余新。新晋参将朱家弟、赵士超、陈雄飞、夏孚先等九名。新晋游击将军刘国轩、李瑛、刘长、马德、施琅等十一名。

    毕竟龙卫军和破虏营这大半年来平江西、定福京,俘毙清军万人,此番升迁均是论功行赏。

    而且陈王乃是以兵起家,这些人算起来都是他的嫡系,以后北伐收复失地也要依靠这些将领。是以纵然辅政王对他们如何大加封赏,朝中官却也不敢过多置喙。

    其实在龙卫军进驻天兴府之后,朱琳渼已公布了新的士兵军饷标准,所有士兵和军官的饷银基本上都提高了六到七成。

    破虏营那边也实行了新的军饷制度,改由兵部承担军饷发放。至于每名士卒具体拿到的饷银,虽比龙卫军要低一些,但放眼整个华夏大地,那也绝对算得上是“高薪”了。